潤滑基礎油分類

早期潤滑基礎油並無任何分類標準,近年來由於非傳統基礎油使用日漸增多,於是1993年美國石油學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API)為使車用機油使用基礎油之品質有所依循,因此制訂了API Base Oil Interchangeability Guidelines,詳如圖表7,區分傳統、非傳統、合成油與其他基礎油,將潤滑基礎油分成Group I、II、III、IV、V五大類;其中Group I、II、III是礦物油而依其含硫量、飽和烴(Saturates)、黏度指數來分類;Group I是傳統溶劑精煉出來的基礎油,Group II是氫裂解製程所煉出來基礎油,Group III則是氫裂解過程與臘油異構化製程所煉出來基礎油,Group IV是PAO合成基礎油,Group V是酯類及其他不包含在Group I-IV的合成油。

傳統基礎油是使用溶劑精煉出來的基礎油,而非傳統則指包括氫化裂解油、臘油異構化油、PAO及其他類合成油。非傳統基礎油品質之特點是擁有極高黏度指數,其值約在100-130,比傳統基礎油95者為高。除此之外,飽合烴(Saturates)約在95wt%以上,不含或含極少量芳香烴,含極微量硫及氮化合物,同時揮發度較低,具良好低溫黏度特性。這些優異特性是傳統基礎油所欠缺,更是發展高品質潤滑油品所需要者。

基礎油的分類是按基礎油的特性來區分,而不是以所使用的提煉過程來區分的。Group I的基礎油並不一定就優於或劣於Group II的基礎油,雖然Group II的基礎油有較低的硫含量與芳香烴,及可能較高的VI值與氧化穩定性,但可能它的添加劑的溶解性不如傳統溶劑精煉的Group I基礎油,基礎油是否適合調配成潤滑油,是以最終潤滑油的性能表現來衡量的。

基礎油粘度分類表

基礎油 (BASE STOCKS)

大約黏度 (Approximate Viscosity)

中性油 (NEUTRALS)
黏度級數 40℃ 100℃
cSt SUS cSt SUS
70N 13.3 70.8 3.00 37.0
80N 15.6 80.3 3.35 37.3
90N 18.0 89.0 3.4 37.5
100N 21.5 104.0 4.0 39.0
140N 30.7 144.0 4.5 41.0
150N 31.6 148.0 4.9 42.4
160N 33.7 158.0 5.2 43.3
170N 34.0 159.0 5.4 44.0
180N 38.5 181.0 5.7 44.9
200N 44.5 204.0 6.2 46.0
250N 56.1 257.0 6.5 47.0
300N 61.3 285.0 7.0 49.0
315N 70.0 315.0 7.9 52.0
330N 70.9 328.0 8.4 53.7
350N 76.0 358.0 8.8 55.0
400N 86.0 398.6 9.8 58.0
450N 98.0 454.0 10.5 61.0
500N 107.0 496.0 11.0 64.0
600N 130.4 604.0 12.1 66.0
650N 141.0 665.0 13.8 71.0
700N 151.0 698.0 14.0 73.0
潤滑基礎油品質分類
分 類 硫份(wt%) 飽合烴(Saturates),wt% 黏度指數,VI
Group I > 0.03 < 90 80-120
Group II < 0.03 > 90 80-120
Group III < 0.03 > 90 > 120
Group IV Poly-Alpha-Olefin, PAO
Group V 不含PAO外其他類合成油